去年底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上指出,设施农业大有可为。今年6月,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了《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(2023-2030年)》,这也是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。设施农业,又被称为“可控环境农业”,可以给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,从而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的依赖。而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,某种意义上,就是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突破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限制,实现时不分四季、地不分南北,农产品周年均衡供应。
设施农业本身不是新鲜事,如今提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,显然不是旧题新作这么简单。这需要我们着眼时与势的发展,着眼国情与农情,来深刻领悟党中央的这一战略考量和部署,坚定“设施农业大有可为”的远见和信心。常言道,非常之时,当行非常之策,当有非常之举。我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发展设施农业,正是基于我们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之际,保障我国粮食安全,需要我们在策略上树立大食物观,发展设施农业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;需要我们在举措上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让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,集中力量以对“国之大者”。
说设施农业大有可为,一方面,在于其巨大的需求和改造空间。我国现有耕地19.18亿亩,按目前的生产水平和130%的复种指数,光保障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供给,每年就至少需要15.5亿亩耕地,怎么在保障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,用剩下的有限资源来满足14亿多人每年9700多万吨肉、3400多万吨蛋、5900多万吨奶、近6亿吨菜、7100多万吨水产品的消费量?当前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,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,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。以日光温室为例,其不仅大幅提高了单位产出效率,目前更是让我国冬季蔬菜生产区域向北推移到了最低气温-28℃的地区。据专家测算,通过设施农业现代化改造,理论上相当大约可以增加3亿亩耕地。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一斑。另一方面,在于其巨大的科技提升空间。目前,我国设施农业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,机械化、智能化总体水平不高,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,还有明显差距。我们设施种植的黄瓜亩产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/4,番茄仅为发达国家的1/3,高品质番茄、长季节栽培彩椒等品种的种子大部分依赖进口,大型连栋玻璃温室综合环境智能调控、施肥精准管控等技术装备领域关键技术都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。无疑,这些方面都是我国设施农业建设的短板和弱项,但同时应看到,这也给了我们巨大追赶空间。这正是我们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力量,实现新突破新飞跃,大展身手的主战场。设施农业大有可为,还在于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。多年来,我国设施农业取得健康长足发展,一定程度正是得益于设施农业较高的市场化程度。但是,一旦牵涉粮食安全战略“国之大者”,要从全局出发,要在短期内取得突破,光靠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。面对大事要事,必须要集中力量,综合运用国家发展战略、规划、政策等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确保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这是我们理应加以充分利用的一大优势,也是当前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。